教育学院的故事(八):传承永不变 薪火代代传

发布时间: 2022/12/2 14:41:59 发布人:管理员 浏览:

    我曾是教育学院中文系的一名教师,退休近三十年了。我的同事们已经是教授讲师了,我的学生大多数也已经是老教师了,可谓薪火代代相传了。

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“赖以为生的职业很多,但选择当老师决不能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,他更是一种责任,一份让知识传承,育人成才的责任”。为此,我想以一个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,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,像老马引领小马去寻找清清的水源,

    金华教育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!打开历史的画卷,可以看到,将近十年来,金华教育学院历经沧桑,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的巨变。

金华教育学院前身是1962年建立的金华专区教师进修学院。六十多年来,几易其名,直到1984年才定名为金华教育学院。同时,也几度迁校,校址也历经数次变更。从最初的尖峰山脚的几间教室到现在拥有占地面积111.86亩、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的现代校园。

人啊,不能数典忘祖,作为教育学院人要记住他的历史,要记住他的优良传统,并代代相传。金华教育学院定名前后的校址,也是白手起家的。只有两幢楼房,行政楼、教学楼都挤在一起,教室除了课桌凳子和黑板,没有其他设备。有一个较大的阶梯教室,供上大课、开大会、演出用,舞台不过十来米。学生八个人一个寝室,睡双人铺,没有空调及其他设备。用膳在大食堂,站着用膳。暑假给函授生上课,既无计算机,也无空调,师生顶着暑热,一天七八节课,硬是顶了下来。可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,我们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学生。学院原来的教务处长陆咏梅,赫赫有名的原义乌中学校长朱跃望等,都是在那艰苦办学条件下的毕业的优等生。而现在无论是软件硬件,都有长足的发展。学生住宿条件大为改观,食堂不仅花样多,而且可以从容舒适地用膳。教学条件现代化,师资力量不断充实……沧海桑田,这一切天翻地覆的变化是怎么得来的?靠的是是什么?我想,靠的是坚持,靠的是努力,靠的是艰苦奋斗精神。

    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教育学院的几代人,就是凭借着坚持这种精神,并为之付出、为之努力的结果!今天的金华教育学院已经从单一的师资培训发展到全日制教育、成人教育、师训干训、教育评估四轮驱动了。他,不固步自封,紧跟时代的发展的步伐,竭尽全力,不断创新,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。

我们的办学条件不能与名牌大学相比,但我们却能以学生能传承学院的传统为荣!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,工作单位遍布省内外,有的去了北上广,甚至去了国外留学。他们在各自岗位上,弘扬学院精神,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。春华秋实,他们的坚持,他们的努力,他们的无私奉献,使他们成了教学骨干,教授,作家,留美博士,不少人获得了省教坛新秀,全国、全省优秀教师,特级教师称号,为数还不少!我们为此感到骄傲!

教育学院将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,传承历史写佳篇,与时俱进再铸辉煌!

(本文作者:程又新,原中文系副教授,1992年退休。作于2022年6月)


[关闭页面][打印页面]

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