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学院的故事(十二):回忆中的记忆

发布时间: 2022/12/2 15:05:59 发布人:管理员 浏览:

我是于1980年到金华地区教师进修学院(金华教育学院前身)报到的。第一天就由部门负责人(王其表老师,已故)给我下达了两大任务:第一个,是在一个星期内布置好阅览室,并向学生开放;第二个,是在一个月内把图书室搞好,向老师、学生开放。好紧急的任务啊!我刚刚调到学院,应该说是人生地疏,工作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。

所谓的阅览室,准备放在二楼东边的一个大教室内,里面空空荡荡,什么都没有,只有一张乒乓球桌!那么多报纸、杂志往哪儿放啊?王老师说你自己想办法吧。当时,我从楼宝玉老师那接收了好多的新旧报纸、杂志,堆了满满的一台球桌。说干就干,开始着手整理,新报纸用报夹夹好,旧的摞在一起,像《人民画报》《解放军画报》这些大件,都摆在球桌上。小本杂志放哪呢?真是急坏我了!几百本杂志总不能放在地上吧?最后,我想到了找木工师傅帮忙,在大教室的墙上都钉上木条,再在木条上一尺远的地方钉个大铁丁,这样就可以挂小本的杂志了,我只要把杂志的左上角用针穿上绳就行了。薄的杂志简单,容易钻孔穿上绳,但厚的杂志就不行,我就找来纳鞋底的锥子先钻个孔再穿上绳。几天来夜以继日,忙的不可开交。那时四个班的班长下课时也来帮忙,其中一个班长印象特别深,如果名字没记错的话,他叫刑水成,毕业以后他调到市里工作。在同学们的帮助下,短短用了三天时间,就把阅览室布置的差不多了。第四天上午,就开始对学生们开放了,虽然所谓的阅览室没有阅览架、阅览桌,远远没有达到阅览室该有的设施条件,但学生们都高兴坏了,说:我们终于可以有个专门的地方看到报纸、杂志了!

再说第二个任务是搞好图书室。建图书室可比阅览室困难得多,当时负责图书室的是一位朱姓老师,她正在休产假(后因故调离学院),工作没有交接。我打开图书室的门,里面的情况让我傻眼了,根本没什么图书,也没有书架,只有几个放货的木架,上面放了十几本小人书和不成套的文艺小说,还有一百多本高等教材,如《物理学》《电磁学》《高等数学》等等,这哪是图书室?只是个库房嘛!我跑到后勤处要书架,他们说学生的课桌、板凳还不够呢,书架肯定解决不了的!无米之炊,我该怎么干呀!那就先添置书籍。那时新华书店就在四牌楼,离我家不太很远,我是上班买、下班买。能扛得动时,就自己一捆捆往学校杠,有时买多了,就发动我二个儿子帮我送到学校,那时我大儿子正准备高考,小儿子在读高二。书有了,书架子怎么办呢?没几天郭华老师来找我,说书架可以有了。他让我出差到开化县,批一些木材回来,就可以请木工做书架。原来,不知他从哪里得到消息,知道了我老伴在开化县人民武装部工作,就想让我通过这个关系给学院批点木材回来。八十年代初虽然已经实行改革开放,但许多物资包括木材还是计划供应的。我去了开化,请老伴一起找到了分管县长,把学院扩建等情况作了介绍,也请他为我们地区第一所成人高校出出力帮帮忙,他答应帮忙,但要向县委会汇报后才能决定。第二天得到回复,开化县委同意批给我们学院十多个立方木材(具体多少记不清楚了),我赶快给学院打电话,让学院派二个大车带上支票来提货。后来我听说是陈鸿和王灵琦二位老师去拉回来的。木材拉回来后,很快请木工做书架、目录柜、卡片柜,图书室有了基本设施,加上有了新的图书,搞好图书室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。这些书架、目录柜、卡片柜一直用了好多年。自此,学院就算开始建有了阅览室、图书室。这就是四十多年前,我直接参与阅览室创建、图书室升级改造的一些基本情况。

后来我知道,由于当时学院恢复办学不久,条件艰苦,许多设施设备都没有,加之那时的青年学生们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,也没有更多的渠道来获取,而图书资料、报纸杂志是获取知识最好、最近、最快的载体。因此学生们把这个需求反映到了上级部门,上级部门十分重视,要求学院快速设立阅览室、图书室。而恰逢我刚刚调入学院,有幸成为这一过程的经历者、见证者。

图书室的硬件设施得到充实后,缺少的就是图书资料了,大家到处想办法采购添置图书资料,其中有两次采购量较大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。一次是1981年,我和沈灵芝医生一起参加了在上海的图书展销大会,买了几千套图书资料。第二次是1982年,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图书展销会,是我一个人去的,只有一天时间。这次展销会各大岀版社把最新出版的图书都摆了岀来,场面很大,可谓人山人海,买书的人太多,在展台前退出来后就很难再挤进去。这次机会非常难得,为了不浪费时间,我在袋里装了几个面包权当中饭了,做好早出晚归的打算。人民出版社、科技出版社等大出版社不舍得拉下,我都一一仔细“搜寻”,有符合我们需要的图书就买。这次书展我共采购了一万多册新书,幸亏有参展单位工作人员的帮忙,打包、算账、邮寄……,当时打个电话都不容易,为报告情况要跑到邮电大楼排队打长途。整整一天时间,把这些事情都办妥了,累是很累,但能买到我们需要的各类图书资料,心里是很满足很高兴的。当时,我大儿子正在北京上大学,也没时间去看他,晚上就坐火车返程了。这就样,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,图书室越来越壮大,在我退休的时候,我记得图书室的藏书已经超过9万册了。

之后,学院作为承担普通专科教育的成人高等学校,图书资料事业发展迅速。特别是图书馆成为单独设立的部门后,分别设有采编室、流通部、过刊室、工具书室、阅览室等等,其成员不断增加,专业素养也不断提高。我于1990年退休,在我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,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,不管是从图书馆的规模设施上,还是从图书资料的藏有量上,教育学院都列于金华市各校之前列,甚至超过了许多老牌学校。

教育学院的发展,不能忘却许许多多关心和帮助我们的老领导,特别是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吴昌夫副部长,也离不开各位领导同事的共同努力。我在学院工作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,但这段时光留给我许多美好的记忆。学院培养了我、锻炼了我,同事和谐相处,工作舒心踏实。现在虽年岁已高,但我幸福满满。在学院迎来建院六十周年之际,祝愿学院发展的更好!更快!更强!

(本文作者:冯文华,原图书馆馆员,1990年退休。作于2022年6月)


[关闭页面][打印页面]

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