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学院的故事(十四):一张老照片,看看认识谁

发布时间: 2022/12/2 15:34:59 发布人:管理员 浏览:

六十年一甲子,金华教育学院迎来60周年校庆。一张37年前的合影,一份铅印花名册,没亮相过40周年校庆,也错过50周年校庆。它刻录了1985年浙江行政区划调整“金华撤地建市”在教育学院的一段往事。步入花甲,原金华地区教育局教研室的故事愿与大家分享。

金华地区教育局教研室,两块牌子,一套人马。对内为金华教育学院教研部,兼顾教师培训进修;对外为金华地区教育局教研室,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。这是八十年代初人才紧缺的两全应对之策。教研员们都是从高校和金华地区13个县市重点学校的优秀人才中选拔出来的。

8881.jpg

这张1985年的柯达彩色老照片,是为了欢送方青琴、李敏强老师奔赴新成立的衢州市教育局教研室,拍摄于原人民东路62号教学楼西平台。由杜秀溪、章福有两位老师拍摄,双保险也是教研室一贯的严谨作风。

照片左一是特级教师何汝润,从浦江中学调进。记得有一次武义教研员来学校讨论物理问题,当时我门口坐,他们坐窗口,隔得有点远。我有一搭无一搭的听着,没想到一下子听明白了!抑制不住的激动,兴奋的跑过去:“如果我的物理老师这样教,我也会了!”何老师三言两语,深入浅出,原来好老师是这样的!深深的敬佩,刻骨铭心。地区教研室撤销后,何老师去了新成立的金华八中,继续一线教学,更多像我一样平凡的学生受益无穷。何老师伟岸的身躯,蕴藏着知识分子的简单、朴实!令人萧然起敬。

照片左二是朱延义副主任,江苏扬州人,从兰溪一中调进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。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他做不到,涉猎广泛!最关键朱老师永远似一团火,退而不休,发挥余热关心下一代,大德希音,大爱无边!

照片左三是院长张培德,上海人,浙江师范大学调进。说一段我和院长的故事。改革开放初的八十年代,金华地区成千上线考生面临过了独木桥,却没地方上大学的窘境!年年如此。为了早出、快出人才,大学校外教学点的任务降临在教育学院。没有食堂,挑灯连夜扩建!没有教师,想尽办法借调!几间办公室打通门洞就是图书馆,还时常停电。学生委屈,哪像大学?教师也有议论,迷茫彷徨!初到图书馆的我,发现一本《大学管理学》,像发现新大陆一样,马上推荐给来借书的张院长。

火红的年代,腾飞的教育!有面向全省“在职教师”脱产班(如郑珊瞬、叶伟文都是明星学员)。浙师大全日制班和函授本、专班等等。办公教学用房异常紧张。87年我结婚了!在教务主任杜秀溪支持下、院长拍板,档案室成了我的新房。对门朱老师一家四口挤一间!如此困难,不忘普通员工!温暖铭记。筒子楼!正如陈伟震老师精彩描述,是几代教育学院人的幸福记忆。

照片中间,年轻的教研员李敏强,浙江师范大学毕业,平时话不算多,在教研活动中见识了他的干练,可谓青年才俊,85年作为骨干调动奔赴新成立的衢州市,后调入省教育厅。

照片右三是语文教研员方青琴,同样作为骨干奔赴衢州。方老师在杭州退休,1985年我曾经利用出差机会,去衢州看望过她。我接手她留下的省语文年会《金华地区语文教育教学论文集》收尾工作,最后一个长途电话是打给东阳中学的程又新老师,不久在教育学院见到了大名鼎鼎、风度不输当年上海人的程又新!程老师作为中考语文阅卷大组长活跃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中心,是教育学院的一道彩虹!也是我们退休群中的活跃分子。此刻我的桌上,正摆放着程老师的《风雨人生忆留连》。

照片右二是教研室主任王济时,后担任学院副院长东阳人。浙江师范大学教学点调入。他专注于自己的专业,精益求精,对己严苛,注重效率。教研室出差是家常便饭,王主任夫妻分居两地非常不容易!这也是当时教研员的普遍状态。

一丝不苟是王院长的另一个特点。1987年图书馆迁新馆,有了自然科学书库,王院长转了一圈,说:“我不懂分类,但物理知识体系逻辑还是清楚的!”历史遗留原因,图书分类存在顺序号、人大分类法、中图初级简本等三种以上标准。过不了物理书的排架关,图书馆的工作将是被动的!我站在书架前,不改标签,捧着新版《中图分类法》直接分类重排!王院长再来,看半天,什么也没说。大家都舒了一口气!

照片右一是初中化学教研员卢静江,永康人,从浦江中学调进。学历是老三届,睿智豁达!我参与了他组织的《全省初中化学年会》会务工作,非常开心!多年以后,一位新疆退休回来的人,打听卢老师的消息,感恩学生时代卢老师无私资助,得以完成学业。卢静江老师回永康安度晚年。

教研室铅印花名册上,共22人,个个都十八般武艺,他们的故事说不完。张华钢、李华瑞、高枫、童玉书、赵孚健、朱政德、刘于孟、卢旭东、金美通、陈丰伟、将鉴鸣、张如忠、杜金娥、张丽卿、徐鹤岚等老师,每个人都是独挡一面的高手,他们才华横溢,乐于奉献。尊重知识的年代,教育学院如日中天,教师节书记、市长前来慰问!郭懋阳市长握着我的手说,还有这么年轻的!那一年我22岁。现在名单中的一半人离开了教育学院,在更广的舞台做出贡献。

还有一位不在名单中,但值得一提资料廖美卿老师,她的工作是收集全国各地市中、高考资料信息,为教研员提供支持。辛勤的劳动,深受老师们的爱戴。反过来,教研员们组织编写的中考试卷也是廖老师最得意的交流资料。

如火如荼八十年代,在良师益友的知识分子工作圈中,学到很多,获取人生教义。得到无私的爱、信任和放手!一次去衢州开展教研活动,会务空档,杜金娥、张丽卿老师带我去花园小学听《列宁的故事》。课后,在她们的殷切鼓励下,我也像教研员一样发言点评!37年后的今天,犹如做梦一般。爱、信任与包容!诸如此类,很多很多!我真的很命好!

我知道的曾在地区教研室工作过的人还有,第一任主任周树根(商校校长)、魏慧玲(金师书记)、田素珍、邱三明等。田素珍也是我的母亲,黑龙江省优秀教师。1980年开创了金华地区小学教研工作,跑遍了全省和金华地区各县市,总是不知疲倦,忘我投入,积劳成疾!没退休就永远的离开了!父母的优秀和言传身教没能遗传给我20岁却选择了躺平。教育真是很奇妙!话说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赶超发展,教育已经开始调整。或许不那么功利,更能悟出人生真谛。算是自圆其说吧!我是教二代,深深的祝福教育学院明天更美好!

8882.jpg

(本文作者:申江勤,原图书馆馆员, 2018 年退休。作于2022年6月)


[关闭页面][打印页面]

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